科技

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 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看点解析

2025年05月15日 | 查看: 81274

  新华社杭州5月14日电(记者朱涵、宋晨)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赋能卫星在轨实时处理对地观测数据,支撑科学家探索更多的未知。

  记者从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了解到,随着太空计算卫星星座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这是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本次发射的一箭12星,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计算),整体具备5POPS(每秒5千万亿次计算)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

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 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看点解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之江实验室的“三体计算星座”指挥控制大厅,记者看到,首发卫星的第一组遥测数据已经顺利回传,科研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后续工作中。

  据介绍,通常,卫星需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但这种“天感地算”的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存在数据时效较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是“三体计算星座”的出发点。

  据了解,本次首发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卫星同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任务。

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 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看点解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组建一个太空计算星座,并让星座充分发挥其价值,是一项非常庞大、极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成果转化等机制创新是重要保障。”之江实验室党委书记佟桂莉表示。

  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介绍,之江实验室承担了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的研制工作,国星宇航承担了首次发射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三体计算星座”的构建,将大大拓展太空应用的边界,对空天产业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纠错】 【责任编辑:赵秋玥】

推荐阅读:

经济观察报社社长刘坚:绿色转型既是挑战也是重大的商业机遇

东方证券接连公告回应:高管离职为正常变动 尚未收取浙江国祥IPO项目承销费

从“冠军基”到业绩倒数 金鹰基金韩广哲搬来的“救兵”有用吗?

9月金融数据有亮点:居民贷款好转 或与存量房贷调整落地有关

实控人变更后董事长等8人辞职 日播时尚发文澄清

宋慧乔黑裙黑丝亮相米兰 38岁离婚后风格都变了

郭丽岩:文旅带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全年社零总额增速有望在7%左右

580亿元项目在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签约

成本下降叠加需求改善 电力板块前三季业绩猛涨

硅基光电子领域获重大突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