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嫦娥六号月球岩屑揭示太阳系撞击历史

2025年08月21日 | 查看: 74402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为揭示月球遭受太阳系内“撞击风暴”,即晚期重轰炸提供了关键证据。当日,由该团队领衔的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学》上。

  月球表面遍布的巨型撞击盆地,大多数是约38亿年前太阳系内小天体撞击的遗迹。这场太阳系内的“撞击风暴”,在距今约40亿—38亿年间究竟是出现了强度骤增,还是逐渐减弱呢?科学界中一直存在争论。

  “争议源于月球上关键撞击盆地缺乏精确年龄数据。”徐义刚介绍,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其形成年龄可能标志着晚期重轰击事件的启动时间,从而成为破解这场“撞击风暴”谜题的关键。

嫦娥六号月球岩屑揭示太阳系撞击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研究团队在仅3.5克的月壤中,发现了三颗直径为150—350微米的特殊岩石碎屑。这些岩屑是阿波罗盆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熔融岩石,是记录撞击事件最理想的“岩石时钟”。

  研究团队准确测定了岩屑的年龄,同时综合遥感图像和地球化学数据等多方面的信息,最终确认岩屑记录的41.6亿年为阿波罗盆地的形成年龄。这一研究新获得的年龄将月球晚期重轰击事件的开始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更新了“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推翻了月球撞击通量的“灾变说”,并且揭示了早期动力学演化规律。

  “本研究的撞击通量分析表明,月球晚期重轰炸期间的撞击通量是呈渐变衰减趋势的,并不支持40亿—38亿年间撞击通量激增的假说。”徐义刚强调,嫦娥六号样品的研究将持续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记者叶青 通讯员孔令竹)

【纠错】 【责任编辑:周靖杰】

推荐阅读:

新华全媒+|大国重器 绿色智能——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建开幕

中国重汽预计今年前三季归母净利润增长75%以上 出口成第二增长曲线

河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

【首席观察】风险资产开启“过山车”模式,经济好转 市场在纠结什么?

投资仅半年 良品铺子拟“清仓”赵一鸣3%股权

韩国品牌Mularwear重塑女性自信,持续输送品牌温度与价值理念

从源头入手推动适老化改造

神龙汽车新战略:出售工厂资产、新能源融入东风体系、发力出口

核心产业超1.2万亿 工业互联网政策体系持续完善

银行加大信用卡不良资产转让力度 10月挂牌超过70亿元

关键词: